企業(yè)要聞
|
|||||
|
|||||
在湖南黑麋峰的崇山峻嶺之中,他曾頂著炎炎烈日仔細核對物資清單;在西藏如美的雪域高原之上,他曾踏著冰碴認真檢查隧道支護;如今于浙江松陽的青山腳下,他正俯身丈量著平整完畢的場地。他就是劉希元——一位在水利水電工程領域潛心耕耘17年的“老兵”。 從技術員成長為項目副經理,從負責設備物資管理到投身項目綜合管理,他用腳步丈量過12座水利工程的土地,用智慧攻克了無數施工難題,更用擔當為企業(yè)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骨干。 十七載攻堅,以匠心筑就水電豐碑 “水利工程,差之毫厘、謬以千里。”這是劉希元時常掛在嘴邊的話。 2008年盛夏,剛從杭州省委黨校結業(yè)的他,背著行囊奔赴湖南黑麋峰抽水蓄能電站。兩天兩夜的綠皮火車旅程,讓他疲憊不堪。然而,當他站在陡峭的斜井旁,望著這項國家重點工程時,眼中瞬間煥發(fā)出光芒。 彼時,他是設備物資科的一名技術員,每天天不亮就一頭扎進工地。斜井砼襯砌滑模施工是項目的難點所在,安全風險極高,工人不敢施工,導致工程進度停滯不前。他跟著老師傅們攀爬斜井、測量數據,身上的工作服濕了又干、干了又濕,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滑模運行的參數以及工人的實操反饋。 功夫不負有心人,在科室領導的帶領下,《引水斜井砼襯砌滑模施工安全保護設施技術研究》順利完成,并榮獲集團公司三等獎。項目完工那天,看著“魯班獎”的獎牌,他默默地將磨破的手套收進了工具箱——那是他水利生涯的第一枚“勛章”。 在官地水電站,他搖身一變成了設備的“大管家”。拌和系統、龍門吊這類“大家伙”的拆裝與運行,容不得絲毫馬虎。他帶領團隊扎根工地,為每一臺設備建立“健康檔案”,小到螺栓的松緊程度,大到電路的檢修情況,都詳細記錄在冊。 針對大型設備容易引發(fā)安全事故這一痛點,他熬過了數十個夜晚,制定出32項設備管理制度,構建了“購置→調試→使用→維修”全流程閉環(huán)管理體系。 那一年,項目設備實現了零事故,劉希元被評為“先進工作者”。在領獎臺上,他說道:“設備和人一樣,你對它用心,它就會對你負責! 到了長龍山抽水蓄能電站,他又化身為“發(fā)明家”。上下連接公路不通,斜井軌道安裝材料無法運入,工期眼看著就要滯后。他緊盯斜井,刻苦鉆研,繪制出幾十張草圖,最終研發(fā)出“斜井軌道安裝專用運輸施工車和施工方法”,獲得了國家發(fā)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。 同事們紛紛表示:“劉希元的腦子里,裝著解決問題的‘萬能鑰匙’! 傳幫帶教,以熱忱培育青年骨干 “干工程不能只看眼前,得給年輕人搭建成長的階梯!2024年夏天,松陽抽蓄電站迎來了一批新入職的大學生。劉希元提前兩天就前往宿舍檢查,仔細查看生活用品是否完備、房間安排是否合理,甚至貼心地在每個房間放置了兩盒藿香正氣水。 等年輕人安頓妥當,他換上那雙磨得發(fā)亮的勞保鞋,笑著說道:“走,我?guī)銈兪煜ひ幌隆录摇母鱾角落! 從辦公區(qū)前往施工現場,他們穿過剛剛平整好的施工便道,車輪碾過碎石子,發(fā)出咯吱咯吱的聲響。他就像最為熟稔的“向導”,介紹道:“這里是未來的辦公區(qū),地基已經打好了;那邊正在搭建的是材料倉庫,月底就能投入使用;大沙堆那里是我們的棄渣場……” 到了砂石系統和拌合系統的施工現場,他看到一名新職工站在現場施工講解隊伍的末尾,盯著散落的設備發(fā)呆,眼中滿是迷茫。他放慢腳步走過去,說道:“是不是看著有些迷糊?這可是咱們工程的‘糧食加工廠’——砂石系統和拌合系統。”接著,他指著破碎機的進料口,將手掌比作石塊的形狀,做出往里“倒”的動作,說道:“你看這大嘴巴,到時候大石頭從這兒進去,‘咔嚓’一下就碎成小塊了。”隨后,他又轉向不遠處的篩分機,指著網格狀的篩面說:“那家伙就像個大篩子,能把石頭按照大小分堆,需要哪種尺寸,直接去對應的料倉拉就行!彼贿呎f著,一邊用手比畫,就像給孩子講述童話般耐心。 松陽的山坳里,日子過得單調乏味,劉希元時常擔心大家會感到煩悶。在生活區(qū)域規(guī)劃建設之初,他就把活動室納入了整體布局。乒乓球臺剛安置妥當,就有人舉著球拍喊道:“劉書記,來一局!”他挽起袖子欣然應戰(zhàn),盡管球技并非十分高超,但總能穩(wěn)穩(wěn)地將球回擊到對方球臺上,逗得年輕人哈哈大笑。 “教導年輕人不能怕麻煩!彼3蠁T工這樣說。 有人說他“傻”,他卻笑著拍拍對方的肩膀,說道:“企業(yè)要實現發(fā)展,依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傳承。我這點本事,只有傳承下去才更有價值。我們當年也是在老師傅的悉心指導下成長起來的,如今把本事傳授給年輕人,項目才能順利承接、高效推進。” 夕陽西下,他的身影與年輕人的身影交疊在活動室的窗沿上。臺球撞擊時發(fā)出的清脆聲響、書頁翻動的沙沙聲,與遠處工地機器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,在松陽的山谷里奏響了一曲最為鮮活的樂章。 精研重器,以精工護航超級裝備 身為松陽抽蓄電站設備物資分管領導,劉希元深刻明白高升門機與豎井掘進機這兩大“超級裝備”是推動項目進展的核心支撐——前者是十二局參與研發(fā)的、行業(yè)首臺吊裝高度達658米的“空中巨臂”,后者是總重482噸、需在百米豎井內完成拼裝的“地下先鋒”。從設計圖紙落實到現場實踐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不容有絲毫差錯。他懷著“時時放心不下”的責任感,全程跟蹤、親力親為,將設備物資管理的專業(yè)能力與統籌全局的領導擔當,融入每一顆螺栓、每一道焊縫之中。 面對高升門機的“焊接關卡”,他多次協同監(jiān)理、業(yè)主前往生產廠家,嚴格把控焊接精度與整體進度。這臺門機的焊接工藝極為復雜,焊縫精度直接關乎后續(xù)高空吊裝的安全。倘若廠家在焊接過程中缺乏全程監(jiān)督,極易出現標準執(zhí)行不到位的情況。 劉希元與監(jiān)理、業(yè)主一同深入廠家的焊接車間。與此同時,他還會定期與廠家就生產進度進行溝通,針對零部件加工周期、焊接工序銜接等問題及時交流,避免因某一環(huán)節(jié)滯后而影響整體交付,最終確保所有焊接部件均達到設計標準。 部件達標后,超寬超大部件的運輸又成了“攔路虎”。前往項目部的途中多山路,普通貨車通行都需格外謹慎,載著門機大部件的特種車輛更是舉步維艱。劉希元積極組織召開路線研討會。設備運輸當天,他提前到達關鍵交通節(jié)點等候,全程跟隨運送車隊,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(fā)狀況,同時叮囑駕駛員注意車速以及部件的固定情況,確保所有大部件安全運抵項目現場。他一路緊跟、全程盯守,直到最后一輛載著門機部件的車輛安全駛上調壓井平臺,才松了一口氣。 而豎井掘進機的“落地之戰(zhàn)”,更凸顯出他的精細與統籌能力。這臺價值高昂的精密裝備,每一個部件都如同“心臟瓣膜”般關鍵,稍有損壞便可能造成百萬級的損失,并且需要在近百米深的豎井內完成拼裝,難度堪比“高空穿針”。作為分管領導,在安裝啟動前,他多次參與專項方案評審與優(yōu)化會,會上積極提出優(yōu)化建議,力求排除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。 從高升門機的“空中攻堅”到豎井掘進機的“地下突破”,劉希元始終憑借分管領導的統籌智慧,串聯起設計、制造、運輸、安裝的全鏈條;以水利人的赤誠堅守,把控著每一個毫米級的細節(jié)。那些重達數百噸的鋼鐵巨器,不僅是松陽抽蓄電站向前推進的“硬核支撐”,更見證著他“把項目當自家事、把設備當兄弟”的擔當。 從黑麋峰的斜井到松陽的掘進機旁,17年的時光在他的鬢角留下了細密的皺紋,卻未能磨滅他對工程的那份執(zhí)著與堅守。 當有人問他:“天天圍著設備、工人等這些事情打轉,累不累?” 他總會望向工地的深處,認真地回答:“設備是工程的骨架,工人是工程的血脈,哪一樣都不能松懈!痹鹿鉃⒃诎韬险镜匿摷苌蠒r,他辦公室的燈依然亮著,桌上,被紅筆圈出了一個又一個細節(jié)的掘進機相關資料颯颯作響——那是他為松陽抽蓄電站寫下的,又一段堅實而有力的注腳。
|
|||||
【打印】【關閉】 |
|||||